突如其来的疫情,给上海共享办公出租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,长时间的居家办公,科创企业量产、研发进度都被迫延缓,部分企业,尤其初创暂无现金流的企业,发展和资金存在巨大压力。此情况下,状况好点的企业需要增加资金储备,状况差的企业资金需求可能迫在眉睫,生死攸关。但是,融资没有那么简单,现实中有大量的创业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获得投资,或在后续的发展中不能持续获得投资。同时在疫情下,上海的投资机构投资业务也基本暂停或变的更加谨慎,疫情期间更多业务转到线上。所以对于融资方,除了要做好本身业务,融资企业融资方式将更加灵活,采取更多线上融资优化、线上投资对接。
在此情况,融资更需要有方法、有准备,我为大家梳理了几个融资过程中常见的融资误区,避免踩坑:
01
过度包装,弄虚作假
创业企业为了融资,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财务报表、甚至造假,财务数据脱离了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。适当的包装美化有利融资,但是过分夸大和作假,机构尽调时又很难隐瞒,失去信任,前期的一切都是徒劳,及时蒙混过去,机构进入后同为股东,没有信任基础只会让企业股权进入混乱。
02
只重视业务推进,忽略相关资质证书、品牌形象
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在编者过往投资经历中,有不少创业公司创始人对企业未来充满希望,业务发展充满希望,未来三到五年即可高速发展,但是,回看当下,又无法证明发展可信性,很大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关资质和品牌口碑。创业公司前期不愿投入过多“虚的”东西可以理解,但是对于快速让投资机构接纳,适当“品牌”打造仍是必要。
03
缺乏长期规划,临时抱佛脚
企业在资金紧张了才临时想到需要融资,临时抱佛脚,对企业本身没有业务规划、融资规划,对企业本身能力和价值都没有做到完全明了,也不了解资本,估值、投资条款、股权结构等问题都产生了,这对企业发展会埋下众多“炸弹”。多企业在正常经营时就应该考虑融资策略,和资金方建立广泛联系,未雨绸缪。
04
只关注拿钱,不关注投资人身份
大部分人觉得投资人只是给钱企业运营的角色,但其实投资人出资只是第一步,出资后,投资方也切切实实的成为了企业的股东,参与企业的发展和未来成长,不适合的投资人可能毁掉企业也不是危言耸听。因此关注投资方资源、能力和投资方品质是融资企业必须要做的,作为企业对投资人做个深入的调研,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05
早期企业估值要求过高
估值就是钱,估值高代表企业越有价值,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最好的肯定和价值实现,但是,对于企业早期,过早拿到高估值并不完全是好事,高估值并不代表拿到钱多,而且还会对于之后轮次融资产生影响,最终的IPO或并购估值才是最终目的,过早的估值偏高还需要谨慎。
07
投资条款不谨慎、过于乐观
创业团队对于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很常见,都希望企业持续增长,但是实际业务中,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企业发展,例如研发进度、上下游波动、政策改变等。投资协议中的对赌条款、补偿条款、估值调整等需要谨慎签署,在投资人认可的情况下,不需要约定过高业绩增长,导致不达预期,补偿、对簿公堂等的事情产生。
08
不愿意花钱请专业的融资团队
企业都有很强的融资意愿,但真正理解融资的人很少,总希望打个电话投资人就把资金投入企业,把融资简单化,不愿意花钱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。企业融资是非常专业的,融资顾问要有丰富的融资经验,广泛的融资渠道,对资本市场和投资人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,要有很强的专业策划能力,要考虑企业融资过程种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上述内容是小编整理总结的融资中常见的八个误区,防止创业者们在融资中踩雷,疫情下企业发展艰难,希望创业企业融资顺利完成。
疫情当前,中小企业都遇到了经营困难。创智空间作为一家科创服务平台,启动“抗疫纾困服务包”。创智空间依托区创新创业人员联谊会和张江创客联盟,联合相关政府单位,整合投融资、金融、人力资源等资源,组织各类线上活动,形成精准高效的科创服务产品和服务,甚至提供优惠公益性质的服务,为科创企业和小微企业纾困解难。
创智空间服务型办公室专注于科技产业创投,本次推出的投融资服务包业务范围包括融资业务、兼并收购、咨询服务等,在前、中、后不同时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咨询指导。
覆盖行业包括企业级应用及平台、文化教育、“硬”科技、云计算大数据/人工智能、医疗大健康、物联网、数字化技术等多个热门科技产业。
“抗疫纾困服务包”还将陆续推出金融、政策、媒体等企业服务,会在公众号陆续推送,敬请期待。创智和大家一起在疫情期间共同进退,同时为企业复工后更好的发展做准备,成为大家创业路上的好伙伴。
有其他各类企业服务需求的朋友们也可以在后台留言,我们会根据大家的需求制定更全的服务内容。